近年来,随着全球供应链转移和跨境贸易的加速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产业合作日益加深。在中国与东盟的边境地区,特别是广西,与越南之间的产业合作模式逐渐成熟,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万水千山”的生产和代工模式,正成为广西和越南双方企业关注的新焦点。
广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依托与越南一河之隔的地理优势,正在积极打造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样板。而越南,则借助开放的经济政策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制造业订单。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注重将生产环节部分转移到越南,而广西企业则利用自身的政策、地缘优势,充当这一转移过程中的桥梁和平台。
“万水千山”模式,顾名思义,即在广袤的地域上,突破国界的限制,形成高效的跨境产业链运作机制。具体表现为,中国企业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至越南,通过广西的中转,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实现产品的最终上市。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越南的人工成本较低,并且随着中越两国边境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货物通关的速度和物流条件也在快速优化。
在南宁举行的一场中越经济合作论坛上,来自广西的企业家吴先生分享了“万水千山”模式给企业带来的变化。他的企业以生产电子产品为主,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企业在维持盈利方面压力倍增。通过与越南的代工厂合作,该企业不仅节省了生产成本,还通过广西这一节点,成功拓展了东盟乃至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我们可以用更少的钱,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吴先生说道。“越南方面的制造能力和我们多年来的生产经验结合,是‘万水千山’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时,广西的政策支持也为我们的产品进入东盟市场提供了极大便利。”
这一合作模式对于广西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以凭祥为例,这里是中国对越南贸易最为重要的口岸之一。随着“万水千山”模式的推广,凭祥的物流、服务及相关配套产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拓宽了就业渠道。广西的经济发展因此获得了新的动能。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万水千山”模式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迫使企业在多次运输和跨区域监管中保持高效操作。如何在多国、跨境的物流链条中保证快速、准确的响应能力,这是很多参与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此外,因为中越两国在文化、法律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也要求合作企业须具备更高的协调能力和适应性。
为此,广西正在积极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搭建更为智能化的跨境物流管理系统。“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得中越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及交通条件得到长足进步,进一步强化了“万水千山”模式的实施环境。在北部湾经济区中,已经有一系列现代化工业园区逐渐成形,这些园区的设立和运营,不但配合了中国制造向东盟国家的输出,也为越南制造业向中国市场的回流提供了基础支持。
展望未来,越来越多的业内专家认为,随着中越两国在政治、经济方面不断加深合作,再加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全面实施,广西和越南之间的商业合作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在这个大背景下,“万水千山”模式有望继续深化,成为推动两国产业链合作的重要桥梁。
当“万水千山”跨越国界,两国企业无疑将迎来更多的机遇。面对差异化的市场需求,各企业将能更灵活地进行策略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