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控烟政策的严格实施以及对非法烟草制品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市场上的假冒伪劣烟草制品逐渐销声匿迹。然而,在地下经济的隐秘角落,高仿烟依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尤其是福建云霄地区,其“高仿烟生产基地”的称号在社会上依然不胫而走。
在对云霄高仿烟生产链条的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这个隐秘的产业链并非如普通人想象的那样只是简单的“假冒伪劣生产”,而是一个涉及广泛、分工细致的完整体系。试图联系一家云霄高仿烟厂家的经历,展示了这个行业的隐秘与复杂。
“鸡零狗碎”的开端:一步步被筛选的“客户”
试图联系一个云霄高仿烟厂家并非易事。与其他地下产业相似,这些高仿烟生产商对外的接触极其谨慎,客户筛选机制堪称严苛。
在各种社交平台上,高仿烟广告的踪迹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一些灰色地带的社交群体中,这些商家会伪装成“电子烟配件售卖者”或者“香烟收藏交流者”。记者尝试加入了几个讨论群,这些群看似讨论香烟品牌、包装设计和文化,实则隐藏着大量隐秘的商业信息。
为了接近厂家,记者以一名“批发商”的身份进入群组。刚进入,就遇到层层审查:除了自报身份,还需要提供一个“固定客源”的证明,例如此前的交易截图或者相关介绍人。一名群主直言,“我们卖的是精品,不是给小客户玩的。”
“云霄制造”的隐秘链条
记者通过几周的接触,终于与一位自称“代理商”的人建立了联系。对方坦承自己并非直接生产者,而是“厂家”的销售链一环。代理商提供了一些样品的图片和视频,这些包装与真品几乎无异,从烟盒的细节印刷到防伪码的模仿,足以以假乱真。
“我们这些货基本是云霄发的。云霄的厂家设备全,工人熟练,很多人以此为生。”代理商毫不避讳地说。记者追问工厂的规模时,对方语带保留,只说“家庭式的,灵活生产”。
在深入了解中得知,这些高仿烟工厂大多位于城乡结合部的隐秘场所,生产设备和工艺来源于正规烟草企业的泄密渠道。烟叶通常从非法渠道进口,而包装材料则以“高端仿制品”名义订购。至于生产技术,据说有许多曾在正规烟厂工作的工人充当“技术指导”,使得产品质量与正品几无差别。
订单流程中的“鸡零狗碎”规则
联系厂家并非一蹴而就,即便记者通过了初步筛选,依然要遵守对方设定的“规则”。
第一是付款方式,必须使用虚拟货币或匿名转账工具,现金交易几乎不可能。这种设计是为了规避追查,确保资金链的隐蔽性。
第二是交易量。小额订单往往会被厂家拒绝,他们更倾向于一次性大批量交易,确保利润率的同时降低暴露风险。一名代理商透露:“一两条的客户我们不接,起码一箱起步。”
第三是运输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厂家会选择使用物流公司,但会刻意伪装货物,例如将烟草藏在日用品、食品包装中,甚至会选择分批运输来降低风险。
在整个过程中,客户的身份信息与收货地址会多次核实,稍有可疑就会被列入黑名单。记者在过程中尝试虚报信息,对方立刻中止了沟通。
隐藏在消费端的市场逻辑
这些高仿烟的主要流向依然是国内市场,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由于这些地方假烟和高仿烟的鉴别能力有限,加之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造就了这一市场的长期存在。
一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高仿烟的质量非常高,有些客户自己都分辨不出真假,只有用防伪设备扫描才能发现问题。”他还提到,假冒品牌大多是高端卷烟,如中华、玉溪等,这些品牌因利润空间巨大,成为仿制者的首选目标。
此外,高仿烟的消费者群体并非完全不知情。许多消费者在明知是假货的情况下依然购买,这是因为他们认为“看上去一样,抽着也没啥区别,干嘛多花几百块买真的?”
法律与打击困境
根据我国《烟草专卖法》,未经许可生产、销售烟草制品均属违法行为。然而,由于高仿烟产业的隐蔽性和分散性,执法机构在打击中面临不小的难题。
一位执法人员坦言:“抓到生产窝点已经很难,更别说是整个链条。就算捣毁了一个厂子,他们还会转移到其他地方,设备也很容易重建。”
同时,由于高仿烟价格较低,消费者举报意愿普遍不高,进一步加剧了执法难度。
高仿烟的存在不仅损害了烟草企业的利益,也侵蚀了政府的税收,还对公众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执法部门呼吁,消费者在面对低价卷烟时,应提高警惕,避免成为这一非法产业链的助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