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微信不仅成为了人们日常沟通的工具,也成为许多商家进行营销的主要渠道。然而,微信平台上的商品良莠不齐,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这类因涉嫌违法行为而被广泛传播的产品——外烟。
外烟交易如何“乔装打扮”
外烟,即来路不明、未经法定程序进口的烟草制品,由于价格便宜和所谓的“独特口味”,在一些消费者中颇受欢迎。然而,外烟的买卖在法律的视角下是明确的违法行为,因为这些产品并没有经过国家批准的质检程序,其成分和品质无从保证。
通过微信销售外烟的商家往往采取各种手段规避法律风险。这些商家通常不会在朋友圈直接贴出售烟的信息,而是通过“暗号”、符号或模糊的图片与潜在客户沟通,以此绕开微信及相关部门的监管。
例如,一位微信昵称为“小李烟多多”的商家,在朋友圈写道:“北风吹,秋意浓,有渴望的朋友先来问”,这样的文字很难直接联系到烟草产品,令监管难度加大。而有经验的买家则知道这是一种隐晦的广告,直接私信卖家即可获取更为详细的信息。
微信推荐中的“巧舌如簧”
有业内人士指出,很多不法商家会利用“微信推荐”功能强化自己的客户网络。他们要求满意的客户在朋友圈推荐自己的商铺或产品,甚至鼓励消费者在购买外烟后的推荐内容中使用一些有隐意的祝福语,比如“逢凶化吉”。这不仅是一种宣传方式,也是一种间接的规避风险措施。
通过这种方式,商家的信息逐步在熟人网络中扩散,这种熟人间的推荐造成的信任度增强,使得这些外烟商家在消费者心中构建出一种“可靠”的假象,进而促进销售。但实际上,这些推荐信息大多经过商家的半胁迫半引导性质,并不完全真实。
法律和安全风险潜藏
与这些“小聪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销售和购买外烟的行为潜藏着巨大的法律和安全风险。根据我国《烟草专卖法》,出售未经审核和批准的烟草制品可视为非法经营,情节严重者甚至会面临刑事责任。
此外,这些外烟因为缺乏必要的检疫和质量检验,可能含有比法定产品更高的有害物质。这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尽管一些消费者贪图外烟的低价和“与众不同”,但其背后的代价实际高昂无比。
市场监管部门的挑战
市场监管部门面对此类隐蔽性强、信息扩散快的行为显得尤为棘手。微信平台本身的加密性和信息的海量性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定期和有效地监控所有涉嫌违法的活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执法者表示:“我们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举报,以及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持来跟踪此类活动。”
市场监管部门正在不断努力提升对这种新型违法行为的监管技术水平,与此同时,他们也呼吁微信等社交平台加强对潜在违法活动的监测与管理,以共同净化网络环境。
消费者该如何辨别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如何识别并避免购买外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消费者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其风险和危害性。其次,要警惕那些价格明显低于市场正常水平且销售途径不正规的烟草产品。最后,消费者在面对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交易时,应保持一种警惕,尽可能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烟草制品。
总之,外烟在微信上通过各种隐晦方式进行的交易,看似是一种聪明的营销技巧,但隐藏的是违法风险和对健康的威胁。我们在追求经济实惠时,更需要的是理性与谨慎,用自身理智来“逢凶化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