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子商务以及社交平台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微商群体。他们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短视频平台上销售各种商品,从化妆品到零食,各类产品琳琅满目。然而,随着市场的扩大,部分微商开始触碰法律边界,其中之一便是售卖外烟。
“外烟”,即境外生产,非中国内地市场正规销售渠道流通的香烟。这类香烟因品类丰富、价位多样而受到部分消费者的青睐。正是因为这种市场需求,微商看到了其中隐藏的巨大利润空间。
外烟市场:供需两端的诱惑
随着国内反烟草力度的加大以及健康意识的提高,许多消费者似乎更加倾向于尝试不同口味和品牌的香烟。而国内市场受限于法律法规,只能提供有限种类的烟草制品。这为外烟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一些微商利用社交平台,以低价标榜吸引顾客。这使得本来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成本较高的外烟在朋友圈、微信群里显得格外诱人。而事实上,大部分这个所谓“进口”产品往往不通过正规途径入关,背后涉及一系列的走私行为,其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微商“烟商”的多面性
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的私密性与封闭性,为微商提供了一个相对隐蔽的交易环境。许多微商利用这种特性,将外烟以“灰色商品”的身份低调而迅速地推向市场。微商“烟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微量代理商:这些人通常没有太大的库存或资源,仅是小规模的中间商,靠积累一些海外渠道与顾客,交换产品。
-
渠道拥有者:这类微商拥有自己的供货渠道,甚至参与走私。他们依靠海外关系可能直接获取来源,然后通过封闭的社区进行销售。
-
高端奢侈品商:一部分微商专攻高端烟草品牌,通过伪造或少量的真品混合假品销售,往往称之为“礼品烟”而非外烟。
这类微商往往在朋友圈中看似“两袖清风”,就是微不足道的小商贩,但其背后的巨大利润空间却不可小觑。
法律规避:卖家的“崎岖之路”
尽管许多售卖外烟的行为在法律上可能存在争议,但在权益冲突的边缘上游走的微商们仍然找到了一些规避法律风险的方法。
许多微商在交易中采用“见货支付”模式,通过视频直播平台展示产品,先让顾客查看货品满意后再成交,以此规避一些法律责任。此外,他们常常对外烟进行模糊描述,例如以“外国朋友寄送的烟草”等来尽量避免使用直接销售的描述。
但是,这种微妙的界限是其危险之所在:一旦被监管部门盯上,涉及生产、销售、运输等一系列环节的微商将会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
政府监管:步步推紧的监管制度
面对愈演愈烈的外烟市场,政府不得不加大打击力度。海关、市场监管以及地方职能部门,多管齐下,对香烟走私和非法销售行为进行了严格查处。
2019年以来,海关加大了对于烟草进出口的监控,严格筛查入境包裹,而电子商务平台也逐渐加强了对外烟等敏感商品的监管和限售。
今年年初,政府加大对走私烟草的整治力度,已经破获多起通过社会化平台进行烟草销售的案件。对此,一些微商尚心存侥幸,认为自己“只是小打小闹”不会被盯上,但事实上,他们的行径早已被监管透明化。
值得深思的现象
微商售卖外烟这一现象,反映出社会对烟草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对法律边缘业务的追逐。对此,政府和行业需进一步引导市场向规范化发展,减少违规产品在市面上流通的可能性。同时,消费者也应逐步提高对正规渠道购买烟草的意识,以及对非正规渠道产品隐患的警惕。
在一个法律渐趋完善,市场监控日趋严密的环境中,微商从业者应及时调整其商业模式,担当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以免在这种“看不见的赛场”上面对严厉的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