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在控烟领域力度的不断加大,香烟市场呈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然而,在如此高压的控烟环境中,福建省漳州市的云霄县却成为了另一个“战场”——全国闻名的“高仿香烟”之都。从坚实牢靠的制假系统到不断变化的营销手段,云霄精仿香烟批发市场,正以其惊人的“横扫千军”之势,成为市场上不能忽视的存在。近日,本报记者对云霄的烟草市场进行了独家调查,试图揭开这背后的重重迷雾。
精心布局的“地下王国”
在漳州市云霄县,制假售假的精密程度令外界震惊。这个昔日的小县城,因其鼎盛的香烟仿制技术而名声鹊起。走在县城街头,繁忙而平静的表象下,是一个深藏不露的“地下王国”,其生产网络之复杂,远超普通人的想象。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里有多达上千的地下工厂,遍布于乡镇和城乡结合部。这些工厂大多隐藏于民房、鱼塘以及厂房之中,表面上看去都是一些再普通不过的农用设施和小型作坊。然而,其内部构造却经过精心设计,拥有生产“确有其事”的流水线设备,以及经过“培训”的工人。这种工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为云霄的假烟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源。
不断变化的销售渠道
随着市场环境和监管强度的不断变化,这条产业链的生存之道似乎也在演变。早年,仿冒香烟的销售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线下交易。本报记者了解到,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快速的网络平台已成为仿烟企业的重要营销渠道之一。
目前,大部分的交易已经转向线上,电商平台、各类社交软件,甚至隐秘网络(Dark Web)中都活跃着这些精明的商贩。他们利用互联网特有的隐匿特质,进行跨区域交易,甚至是跨国交易,其顾客来源广泛,覆盖全国各地乃至海外部分地区。
云霄的香烟大亨们利用网络进行广告宣传,产品展示,以及客户交流,又通过快递物流进行伪装后的运输。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规避监管,有些商贩还会巧妙地将产品进行分批次发送,或通过第三方转运。
政府的艰难追逐
面对愈演愈烈的假烟市场,政府并非“无为而治”,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打击措施。漳州市和云霄县的执法部门每年都在进行多次专项整治行动。根据近年来的数据统计,仅在2022年,一年内被查处的香烟假冒案件高达数百起,总共查获的仿冒香烟超过数百万盒。
执法部门频繁采用的策略包括派遣便衣警员深入厂区、与知情人士合作、加强对物流的源头控制、以及利用烟草检测技术对市面上的香烟进行甄别。然而,面对这种地下经济的庞大体量和蝇营狗苟的侥幸心理,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彻底打击此类犯罪,任重而道远。
假烟背后的安全隐患
香烟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内含有害成分损害使用者的健康,同时,各大烟草公司也早在多年前就在包装和烟支中加入了多种用于防伪的技术手段。而仿冒香烟往往因采用劣质原料,在毫无安全保障的环境下生产,对消费者带来的健康威胁更大。
专家指出,假烟中的劣质烟草可能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会造成无法逆转的健康损害。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生产标准,假烟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的有害气体和微粒更是不可忽视。
消费者往往因为贪图便宜,而掉入假烟的陷阱中。调查显示,许多人在消费时意识不到假烟的危险,而是将其与价格低廉视为理所当然。这种观念不仅助长了制假企业的气焰,还让自身的健康面临严重威胁。
呼唤多方携手共治
面对假烟市场的“顽疾”,仅靠执法部门单打独斗显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许多受访专家建议,通过政府、烟草公司、媒体以及消费者的多层次共同协作,形成合力才是有效治理的关键。
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假烟生产源头的严格监管,尤其是对易于操作和隐匿性较高的生产设备、制烟原料和物流通道的监控。技术上的甄别手段也应不断更新,以适应制假手法的变化。
其次,消费者的鉴别意识和法律意识亟待提高。媒体应当积极展开关于假烟危害的宣传,一方面帮助消费者识别假冒产品,另一方面也敦促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摒弃贪图便宜的心理。
与此同时,烟草企业在努力加强产品防伪措施的同时,也不妨考虑与政府合作,譬如设立奖励机制激励举报制假者,增加违法者的成本。
云霄,作为一个小县城,因为精仿香烟而登上舞台的中心。然而,市场的白热化竞争和灰色地带的利益争夺,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当地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底线。而唯有在打一场真正全方位的“攻坚战”中,假烟产业才能最终被真正地“扫平”。